寿昌古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安居古镇

安居古镇

古镇乡愁新韵龙溪

寿昌古镇什么特殊的风景2024-07-08安居古镇秦古镇绿松石
新韵古镇,秦古镇绿松石,神垕古镇宾馆,一叶轻舟,两河交汇;特色古镇,三峡文明。这里山水常青,四季如画;这里产业初显,新韵蝶变。这里不仅在传承厚重历史,而且正在凝心聚力抓创新、抓发展。昔日古镇如今正

古镇乡愁新韵龙溪

   一叶轻舟,两河交汇;特色古镇,三峡文明。这 里山水常青,四季如画;这里产业初显,新韵蝶变。

   这里不仅在传承厚重历史, 而且正在凝心聚 力抓创新、抓发展。昔日古镇如今正焕发新风采、 展现新魅力。

   清早推窗见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听得到鸟鸣,闻得到花香。这是龙溪古镇的 真实写照。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清晨的薄雾为古镇披上 一层轻纱,让古镇更有几分神秘,也更激发了打探 古镇历史的兴趣。

   位于龙溪场镇东北部的古镇,占地面积 2. 公顷,传统街巷 1040 米,传统建筑规模 210 平 方米。古镇集文物古迹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于一体,是我县k22一座保存尚好原汁原味的古镇,也是我县两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14 年,古镇成 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其保护规划已于去年 通过市级专家组评审。

   小巷木楼、语录、明清碉堡、禹王宫、百年古树、清式家族大院、摇钱树……古镇完好保存着清明、民国、抗战时期、解放初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同时,龙溪还是商贸古镇,是巫山、巫溪往返商客的驿站,其商贸流通应追溯到引盐入大昌的时期,即秦汉时期。

   “街有多长,楼有多长,晴不落光,雨不湿街。” 当地就传的一句俗语是对古镇的古朴宁静、风景优美的描述。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仅几尺宽的街道上,仿佛是在进行一次时光穿越。眼前的一幕幕叫人浮想联翩,先辈们的生产与生活场景不由得在我们 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时古镇也给龙溪人启示:回望先辈昔日初心,牢记今天职责使命。革命传统党旗红,龙溪干群齐行动。

   “巫山红桔在龙溪,龙溪红桔在下安,下安红桔在马岩。”一提到龙溪的红桔,那记忆中的一片红,下安村村支书龚道勇仍历历在目。

   龚道勇介绍,以前龙溪的红桔不仅在巫山出名,而且还畅销湖北、山东、河南等地。缘由何在?

   因为海拔底、土质好、阳光充足等自然条件优势,在下安及周边村种植出来的红桔,虽然个头不大,但沉实、皮薄、香甜。中药中的陈皮就是这种红桔皮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由于名气大,也造成了龙溪红桔的金贵。当地有一位名叫黄前旺的大地主,家里来了客人,宁愿打三个鸡蛋给客人吃,也不愿让客人吃三个红桔。因为当时红桔的价格高于鸡蛋。

   龙溪红桔相传于湖广填四川时,一位马姓人家从当地带了三根苗子,在下安村试种后发现培育出来红桔口感特别好,于是红桔在下安及周边的双河、三湾等村得到大力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每到冬季,红桔红遍了长溪河畔,犹如“十里橘乡”。挂在枝头密密麻麻的红桔像一张张小灯笼,装扮着村民火红的日子。

   红桔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上世纪年代,下安村部分农户靠出售红桔收入就上万元。“巫山牛屎河坝,一冬三个月就在销售龙溪的红桔。”龚道勇回忆。

   同样,遗憾也发生在年代。19年,由于一场大雪,使贩运到宜昌等地的红桔全部滞销,大部分红桔腐烂变质,让商贩血本无归。自此,没人再敢贩卖龙溪红桔,随后加上年轻外出务工等因素,红极一时的红桔也逐渐走向衰落。到目前,在下安村除了村民屋前屋后有几株零星的红桔树外,再也找不到一块成片的红桔。

   听着龚支书的讲述,心头不禁为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龙溪红桔走向衰落而涌起些许遗憾。

   但脱贫攻坚启动后,柑橘产业在下安等村迎来了新的春天。“现在柑橘是我们村的主打产业,家家户户都发展柑橘,去年有几户柑橘收入2万多元。”龚道勇说。下安村有土地2300亩,目前已发展柑橘2000亩,其中海拔0米以下的社种植纽荷尔,0米以上的社种植默科特。对老化的红桔树高换嫁接默科特达4万多株。

   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也吸引了当地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范洪国就是这样一位种植大户。正在田间忙着管护柑橘的他介绍,以前在广东等地务工,目前在下安村种植柑橘约200亩,其中还发展了亩老品种红桔。

   “内空外圆一把伞,去掉交叉枝、重叠枝、突长枝。”龚道勇还现场为范洪国传授了种植技术。

   下安村的柑橘产业发展是龙溪柑橘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龙溪有2300户农户发展柑橘近万亩。

   柑橘产业,将承载着这些农户的致富奔小康梦。龙溪人民种出的“红果果”也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堡子山下,果树成行,龙溪河畔鱼米香。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煤矿关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实现了产业上的蝶变。”龙溪镇党委书记李开雄自豪地说。

   以前,龙溪是产煤大镇,煤炭是该镇的支柱产业。随着县上抓生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等政策的出台,龙溪积极行动,在淘汰煤炭产业的同时,努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在抓产业上,龙溪出实招,采取“讲到户、种到户、管到户、帮到户”“四到户”措施,规划种植脆李、柑橘、核桃三个一万亩,全力打造巫山西北产业重镇。

   李开雄介绍,2018年以来,该镇召开余场次群众会、院坝会,讲通讲透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克服基础差、见效难、风险大等“犹豫不决”、“等待观望”的传统农业种植观念,切实解决“为什么种”的问题。

   结合龙溪土壤、地理区位实际,明确高山带种核桃,中低山带种柑橘、脆李和小水果的总体产业布局,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00亩。实现在家的农户%都有种植业,切实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三分种、七分管”。积极探索推行三种管护模式:成立个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管护技术队伍,予以统一管护;无劳动能力的农户自愿聘请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代管;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进行田间技术培训,由其自行管护。目前,全镇有效管护面积达到%,切实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

   在积极争取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帮扶到户机制。对贫困户,实行“帮扶人+产业帮扶”,对非贫困户,实行“基地和大户+示范帮扶”的机制,切实解决“谁来帮”的问题。

   在老鸦村4社刘成财的核桃基地内,大片大片的核桃树已吐露新芽,10多名工人正在田间清园。

   “看到家乡的土地荒芜越来越多,觉得很可惜。自己也想回乡做一点事业,同时改变家乡的面貌。”2014年,在外务工的刘成财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老鸦村种植核桃、养殖山羊。遂流转当地村民的土地,陆续种植核桃0亩左右。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其中大约300亩核桃去年初挂果,今年预计产干核桃20吨左右,产值30万元以上。每年支付民工工资就是20多万元。

   尽管刘成财目前遭遇等难题,但他有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对自己的产业充满了信心。

   刘成财可谓是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产业的村民代表,而马岭村村主任李苏桂则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干部代表。

   李苏桂也是市人大代表。“要改变老人们种植传统‘三大坨’的观念,谈何容易。而当地的土质、气候又非常适合种植脆李。”李苏桂道出初衷,2015年,基于多种原因,作为村干部的李苏桂决定当一次“拓荒牛”,既拿出“啃骨头”的精神,又拿出“开荒”的办法,以达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帮助农民赚”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李子树开始挂果,初见效益。周边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1户,也跟着李苏桂夫妇干了起来,种植面积达到0余亩。李苏桂夫妇也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村民,并指导管护。

   “两巫高速通车时,脆李将进入丰产期。”李苏桂为自己抓住的机遇感到兴奋。全村可种植脆李的土地在1100亩左右,她的目标是带领全村人一起种,甚至示范全镇。

   刘成财与李苏桂等种植大户的示范与带动,加上当地的“四到户”措施,村民更坚定了发展脆李、核桃等产业的信心。龙溪产业已化茧成蝶,迎来了美好的明天。

   漫步龙溪大街小巷,位于龙福街号门市的官福特色食品加工厂映入眼帘。走进店内,苕麻糖、苕皮子、炒面、包谷坨……清一色用手工苕糖制作的特色小吃,一股清香的味道飘至鼻尖。

   用舌尖尝一尝苕麻糖,一种记忆的味道油然而生。更勾起儿时那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回忆:姐妹几个守着土灶,看着锅内沸腾的糖水,一直等到深更半夜,一定要吃到母亲熬出来的苕麻糖才肯睡觉。熬苕糖与打豆腐、杀年猪……是过去农村孩子最盼望的日子。

   说起苕麻糖的制作,而且一直坚持,老板陈官福觉得也是个意外。陈官福老家在天城村,2003年,他将房子搬迁到场镇。以前他靠炒爆米花养家糊口。

   一次,一个熟人给了他一点苕麻糖,他自己炒了一些苕果子,制作成苕果子糖。场镇居民闻到了香味,直问卖不卖。

   “把加工苕麻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也许是一个门路。”正愁没好门路的陈官福思路一出,说干就干。于是他添置了锅、灶等设备,又从农户处收购红苕,开始制作苕麻糖。

   一干就一发不可收拾。10多年来,每年从9月到12月,就是陈官福一家最繁忙的日子。虽然传统制作工艺复杂,有时几天几夜就睡不了觉,非常辛苦,但一家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一季收购红苕在10万斤左右,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

   陈官福的苕麻糖因为用纯手工制作,甜而不腻,因此远近闻名,成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除了市民上门购买、部分进入超市外,大部新韵古镇上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地。

   龙溪红苕经过传统手工制作,华丽变身,成为三峡名特小吃,也成为我县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龙溪场镇,不仅有儿时味道-k22苕麻糖的飘香,还有记忆味道弥漫整个街道的廖嬢嬢小吃。

   廖嬢嬢名叫廖兰英,从邮局退休后,专攻自己制作小吃的特长。她将精心制作的萝卜丝、豆豉、鲊辣子、豆酱等一系列“回味龙溪”特色小吃,放在自己注册的微店-k22龙溪廖嬢嬢,销往全国各地。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吃到家乡味,回味巫山情。

   “龙溪人民斗志昂扬,干群团结齐奔小康。十九大精神指引着我们,胜利向前方,胜利向前方……”采访结束,离开龙溪,《新韵古镇》之歌仍萦绕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