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人·事从姚半镇到高家、钱家、汪家…张堰镇曾有的“大家族”(姚家古镇)
上海古镇人·事从姚半镇到高家、钱家、汪家…张堰镇曾有的“大家族”(姚家古镇)
前不久,张堰镇启动对“黄家老宅”等一批老建筑的修缮工作大理古镇小吃美食·上观新闻姚家古镇采访时,镇里特地请出了镇上“老人”-k22岁的姚昆渝来讲述老宅故事。
对于老姚,姚家古镇过至少三四次。印象中,但凡涉及到古镇的历史档案细节,都是需要老姚出面来考证的。而且,张堰镇上最有名的“南社纪念馆”,从筹建、修缮到开张、办展,也是老姚一手操办的。
“黄家老宅,这个名称并不对。”爱较真的老姚,一开口就让大家吓一跳,陪同采访的部门工作人员更是颇为尴尬。
一边说,老姚一边搬出厚厚的地方史志书籍,认真查找其中的一个个段落,并一句句读给大家听。他说,自己小时候就生活在古镇上,家里老宅就挨着所谓“黄家老宅”。不管是小时候的记忆,还是后来采访镇里老人,抑或是查阅相关资料,都证明“黄家老宅”的说法有失偏颇。
他提出,这老宅周边的大片地皮,最初确实都是黄家的,但后来,地上房子全被倭寇烧毁,黄家败落,大片地皮就卖给了镇上另外两个大家族姚家和钱家,官营弄东面是姚家后来建起来的房子,西面则是钱家建的房子。后来,黄家后人租住了其中两间房子,一直到解放后。“除了这两间房,周边紧挨着的,都是姚家人的老宅,这怎么解释?”
这老宅到底是黄家还是姚家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姚家古镇想起了老姚站在“黄家老宅”修缮现场的“愤青”模样。“老宅横梁的木头,应该更粗一些!”“外墙的砖头不是红色的,而是青砖!”“千万要注意房屋的载重量!”老姚一针见血的几句话,听得现场施工负责人默默无语,之后又不得不连连点头。
来到南社纪念馆,老姚带姚家古镇了曾经的姚光故居。这套老院落共包括四进、一个厅,是姚光的祖父所建,据院中一块碑记载,这房子在18年还翻建过。2005年开始筹建南社纪念馆时,这老宅里已住满了人家,其中一户人家还在院子里建了房子。2007年,老姚亲自设计、监工,修好了老宅的第三、第四进,南社纪念馆在5月k22次对外开展。2010年,老宅的第二进修缮工作完成。2011年,终于修好老宅的k22进。
“这个亭子所在的地方,之前被一户人家私自建了房子。”老姚站在院中,给姚家古镇亭子修建前的样子。他说,违建拆除后,他仔细察看了围墙边的门框、地上的础石等老宅遗迹,之后再查当时的建筑资料,于是还原出了这个亭子。没想到,前几年,姚光的后人回来后,看到这个亭子欣喜不已,说小时候院中确实有这个亭子……
“按照姚氏族谱,姚光是21世子孙,我是22世子孙,我爷爷的爷爷跟他的祖上是亲兄弟。”老姚翻开族谱告诉姚家古镇氏先辈在15世时定下了16个字的排行顺序--"光大前业,垂裕后昆,积善余庆,百叶长新"。姚光在家族中的名字叫姚后超,取了一个“后”字排行,而自己叫姚昆渝,取了一个“昆”字排行……
老姚口中的姚家,以及之前提到的黄家、钱家,不禁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古镇上的一个个“大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风云故事?
张堰这个地名,就显示了历史的厚重。“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
上世纪初,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在张堰镇发起成立了我国近代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当地人姚光(古镇旅游语)成为南社后期负责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光纤之父”的高锟,也是张堰镇高家的后人。他的祖父高吹万,是南社早期创始人之一,曾与高天梅一起在金山创办《姚家古镇》月刊。
老姚说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张堰镇上的高氏家族出了不少“人物”。高天梅不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还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而且,高天梅还有个堂兄弟高平子,也是南社活跃人物,天文学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在希腊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
而姚光则代表了镇上另一个大家族-k22姚氏家族。据说,从清末到解放前,姚家在张堰镇上人丁兴旺,曾有“姚半镇”之称,意即镇上一半人口都姓姚。高家和姚家有姻亲关系,比如高平子的儿媳就是姚光的女儿。老姚说,现在,高平子的两个孙子都在台湾,其中一位是有名的诗人,另一位近年还回到金山朱泾办了个纪念馆。
老姚告诉记者,在清末民初,姚家是张堰镇上家族,在当地有着好几个堂,比如姚光一脉叫做“敦仁堂”,而自己祖父那一脉叫“继述堂”。因为张堰镇水系发达,属于浦南地区重镇,所以姚家祖上靠着卖大米起家,生意越做越大,家族日渐兴旺。
高家最初并不住在张堰镇上,而是靠在张堰乡下秦望山一代种田发家,应算是地主。姚昆渝说,自己高中毕业后去粮管所工作,在19年11月下乡征粮,就吃住在秦望山下闲置的高家老宅里,至今还记得那里的红木床、藏书楼等。可惜,这一片老宅在19年被拆了。
除了姚家、高家,当时张堰镇上还有另一个“大家族”钱家。老姚说,张堰镇上的钱家,是附近钱圩镇钱氏家族的分支搬过来的,主要靠刻字、印书起家,镇上的张堰公园前身就是钱家花园,南社成员中也有钱氏子弟。
老姚说,再往前追溯,在清代,镇上的家族则是汪家,但后来因为吸败落了,地皮就卖给了“后起之秀”姚家。
清代的另一名门望族是王家,在当地有着“一门四进士,同室两尚书”的美誉。顺治年间张堰人王广心和他的三个儿子王鸿绪、王九龄、王项龄不仅先后中了进士,其中两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尚书。为了证明自己所说属实,老姚特地翻出金山地方志的相关篇章给记者看。
在元代,当地望族则是吴家。现在的张堰公园,清末的钱家花园,其实最早曾是吴家花园,为元代当地望族吴良用所建私宅,到明代其后辈子孙吴梁时已扩建为远近闻名的“吴家花园”。 张堰镇上的“三命坊”遗迹,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广西太平知府吴梁所立,乾隆《姚家古镇》、《姚家古镇》对此均有记载。“三命”的出处,见《姚家古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旧指官职步步上升而态度愈加谦虚。
“我观察下来,古镇大家族发家,在古代主要是通过读书当官,到了近代则靠的是米市等贸易,再后来是读书、参加革命、从事科学研究等。”老姚说,大家族败落,有的是因为自身缘故,比如清末汪家就因吸而败落,但大部分是受战乱等大环境影响,比如近代几次战争,造成了镇上“大家族”纷纷弃产外逃,要么迁往上海租界,要么移居海外。
老姚说,自己虽说也是姚氏家族后人,但相比姚光一脉,自己爷爷那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只能做点小生意谋生,所以并没有在战乱中外迁。不过,因为成分不好,老姚不仅没能念大学,在文革中也吃了不少苦,所幸,他会写美术字、会照相、爱钻研文史档案,所以才一步步在古镇“文化圈”站稳脚跟。
在老姚的眼中,古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日常,并不是我们外界想象的那样奢靡,而是“节俭得要命”。他说,自己母亲家是大地主,当年还陪嫁了土地过来,父亲家也有土地,但父亲仍勤勤恳恳去米行工作,家里饭桌上从来不摆许多菜,绝不允许子孙有败家行为。一位老师傅也告诉老姚,他当年还是个木工小学徒,跟着师傅去姚光家修房子,满师时抽了香烟,没想到遭到姚光的批评:“刚出师就抽香烟,来,抽我家的私烟!”据说,姚光自己并不抽烟。
前些年,在张堰镇上一户姚姓人家的老宅里,人们在地下挖出了00个银元,这在当时算是十分有钱的了。据说,在日本人打进来时,这户人家把银元埋在地下,逃往上海租界去了。但老姚听自己的父亲说,这户人家在镇上生活时,去买酱油从来不买一整瓶,而是只打半瓶,吃完饭也舍不得用毛巾洗脸,而是用袖子抹一下,可见其节俭程度。
“除了勤俭持家,张堰镇上大家族还有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家族兴旺,必须念书。”老姚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清末民初,张堰镇上的学堂特别多,金山县志里记录了一大串,周边人家都把孩子送过来读书,他们正是因为受了教育才走出了金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比如上世纪年代曾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曾就读于留溪小学。
“教育兴家,教育兴邦!”老姚反复提及古镇“大家族”的家风家训。而记者由此不禁联想起,张堰镇近年全力打造的教育园区和文教小镇,是否正是为了传承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最核心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章
- 探访中国近代工业遗存镇-唐闸
- 成都这些站点乘高铁也能公交化
- 古镇商业化-神垕古镇游记
- 重庆市巴南与南川、綦江接壤有个石山上小镇古称巴县南大门
- 太仓守护古镇古村让美丽乡愁有迹可寻
- 恨不得掏空你每一分钱的旅游大县重庆市武隆区
- 组图昆山锦溪古镇江南水乡古韵美
- 铜官窑古镇国庆千灯节梦幻开展大型激光焰火水舞秀激情上演
- 牛义乌这3个镇在全国又一次出名了入围全国千强镇榜单
- 朔城区神头镇逛端午庙会赏多彩民俗
- 湖笔小镇妙笔生花
- 距离武汉市区仅17公里的古镇拥有3000多年历史景点免费
- 黔东南这些地方发布通知暂停接待外省旅游团队及中高风险地区游客
- 周边短途游德明古镇邀你来打卡
- 璀璨之夜古镇民乐新声悠扬奏响
- 成绩单来了广交会折射东莞外贸转型
- 今夏高温橙色预警发布这个夏天乘坐公共交通直达这些古镇感受别样清凉
- 合肥有一座20年古镇贵为5A级景区免门票游客却不多
- 【古镇人物摄影】永宁古镇-天漠风光-古风人像一日行摄
- 中国最佛系的古镇门票几十块没人查售票厅毫无存在感